多伦会盟?
    就是和谈?会议?
    只是开个会,这仗就不用打了?
    有这么便宜的事情?
    【多伦会盟其实在第一次出征噶尔丹以后,就举行了,那个时候康熙其实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噶尔丹的反叛正好给了他解决这件事情的契机。】
    【于是第一次亲政噶尔丹后不久,他就召集了内外蒙四十九旗的王公举行了会盟。恩威并施下统一了蒙古各部。】
    果然不是之开会这么简单。
    恩威并施?
    各朝各代的地方极其关注最后第二个“威”字。
    【这次会盟中,康熙对蒙古各部的王公们许以各种亲王的名号,晓之以情,动之以“理”,在会盟的同时不但带了七十多门火炮和很多火器过去,甚至其中还包含八门红衣大炮。】
    【然后又在大家酒酣耳热,气氛热烈的时候展开了浩大的阅兵仪式。据说当场就有部落首领被吓得趴在地上瑟瑟发抖。】
    原来是这样的晓之以“理”,学到了。
    之前还在为自己虽然造出了火炮,但是却不知道该不该立即使用的秦始皇,仿佛从中一下得到了灵感。
    既然此时他的大秦需要休养生息,回复民生,不是向匈奴开战,穷兵黩武的时候。所以,眼下看来,他这些火炮只能架设在长城上。
    但是如果效仿这后世的康熙帝,拉着大炮同匈奴坐下来谈一谈,也许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收获也不一定。
    毕竟火炮这玩意儿,在目前看来实在是太厉害了,若不是大秦现在比较穷,他都想造艘大船,拉着火炮去征伐那个传说中的美洲去。
    但是既然造出来了,即便现在还不方便用,却也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。
    所以会盟这种形式他就觉得不错。
    不费一兵一卒,关键是省钱,让匈奴人能够臣服自然好,若是不然也可以让他们远远退去,保存他大秦的实力。只待时机成熟,便可以一击即中。
    对,这个法子的确可以试试。而合适联络组织这件事的人,自然就是他派去匈奴化妆成商人买马的扶苏了。
    于是无形中,扶苏此番前往匈奴的任务又多了一件!
    【不但能如此,多伦会盟之后,康熙在承德建了避暑山庄,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草原上的王爷们叫来打猎聚会。而也借着聚会的机会,清廷可以调解各部落矛盾,掌握草原动向。】
    【正因为如此,清廷同蒙古各部的关系稳定了很多年,草原上也多年都没再出现反叛的部落。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满蒙两个民族的融合,促进了民族大团结。】
    【这是在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的大团结,再加上之前就已经团结到的汉族,清朝也在此时达到了全盛,而华夏作为一个国家的称呼,也就是在这时才深入人心。】
    【所以给康熙赋予千古一帝的称号up主认为当之无愧。】
    民族大团结?
    除了盛唐时期,也就只有在这清朝康熙时才实现过吧。
    此外,不管哪个朝代,民族之间、地域之间的矛盾都很少有缓解的时候。
    所以,这皇帝能做的,天可汗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的。
    听到这里,众帝王对康熙这个千古一帝的称号,总算是有了些认可。
    【这就是康熙举世皆知的三大功绩。在他之后的雍正和乾隆,更是延续了这一盛世,后世称为康乾盛世或者康雍乾盛世。】
    康雍乾盛世?
    正在埋头批阅奏折的雍正终于抬了抬头。
    之前他只听阿婆主说过“康乾盛世”的说法,虽然心中略有落寞,但是毕竟他的父皇珠玉在前,他再怎样也越不过他去。所以只能继续兢兢业业处理政事,治理国家。
    但是眼下听到阿婆主竟然说的是“康雍乾盛世”,这才明白,自己在历史上也不是籍籍无名。
    这让他心中有了一丝欣慰之余,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    虽然他也想像其他帝王那样,在自己在位的时候做些改革。但是他的父皇是千古一帝,他的儿子也极有建树,且都执政了六十载之久。
    而他只登基了十三载,就力争为他们做好承上启下的作用吧,其余的也就不再给他们添乱了。
    但是虽然雍正甘于寂寞,却有人见不得他寂寞,此人正是他的儿子康熙。
    看到“康雍乾”三个字,他简直比雍正还开心。当即就发了弹幕。
    【@十全老人涂鸦怪:看吧,我父皇绝不是庸碌之人,如此盛世也有他的一份功劳。】
    康熙看了也赞许道:
    【@全科学霸再活五百年:不愧是朕的儿子。】
    康熙开口了,雍正就不能不开口了,立即道:
    【@呕心沥血爱事业:父皇谬赞了!】
    其实,对于为何是皇四子接任了他的王位,而不是太子或者大皇子,或者其他的皇子接手大清江山。康熙还是很好奇地。
    毕竟他有无数优秀的儿子,哪个儿子接掌江山都没太大问题,可为何偏偏脱颖而出的是老四呢?
    但是现在纠结这些是没有意义的。他决不会因为天卷提前透露继任人选就对其另眼相看,也不会因此就对他戒备万分。
    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选择继承人的办法和手段。
    只要儿子们中有符合他标准的继承者,他会耗不留恋的奉上自己的诚意。